翻开史铁生先生《我与地坛》的纸页,那寂静园中流淌出的文字,竟如一道澄澈的光,直抵灵魂深处。书中那方残损而厚重的园地,不仅承载着作家对生命意义的不息叩问,更在无形中映照着我们法律工作者所肩负的沉重使命——守护残缺世界里的公平与温度。

残缺中的坚守,是命运的共通底色。史铁生以残疾之躯面对地坛的荒芜,园中剥蚀的古殿檐头、散落的雕栏玉砌,无不象征着生命的残缺与沧桑。我们检察工作何尝不是直面社会肌体上的“残缺”?一纸起诉书背后,常是破碎的家庭、伤痕累累的心灵和被撕扯的社会关系。就像史铁生凝视地坛的衰颓而不移开目光,我们检察人同样必须直面人间的“暗角”,在累累卷宗中凝视、剖析社会肌理上的每一处“病痛”,在残缺中寻找修复与救赎的可能。这种直面,源于责任,亦是我们守护正义的起点。
静默中的守望,是职责的精神原乡。史铁生日复一日摇着轮椅进入地坛,如同一种庄严的仪式。园中四季轮转无声,却给予他无言的陪伴与磅礴的启示。检察工作亦需要这份“地坛”般的沉静与持守。阅卷时的屏息凝神,提讯时的审慎倾听,出庭时对法理与人情的平衡把握——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我们沉入一种内在的“静观”,在喧嚣的尘世与复杂的案情中,守住内心的澄澈“园地”。
救赎与担当,是生命与职责的共燃。史铁生在地坛的沉思中,将个体深重的苦难淬炼为对生命普遍困境的悲悯与超越,写作成了他救赎自我并烛照他人的方式。检察工作同样是一场关于“救赎”的实践——我们办理的每一起案件,都是在以法律之名,尝试修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、抚慰被伤害的心灵。这种对“残缺”的修复,这种在具体个案中寻求正义的努力,正是法律赋予检察人的神圣职责,是我们对时代、对社会最深沉的担当,是法律精神在尘世间的具体实践。
掩卷沉思,地坛那古老而沉默的园子,已悄然化为我心中的精神图腾。它无声地提醒着我,作为法律的执行者与公平的守望人,我们同样需要一方内心的“地坛”——在静默中积蓄力量,在残缺处坚守希望,在救赎中担起职责。这园子昭示:唯有以史铁生般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察为基石,我们才能更清醒、更坚韧、更充满悲悯地践行检察使命,在守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,走得更加笃定,也更具人性的温度。
来源:综合党支部 刘思奇
编辑:陈雨馨
一审:聂钰雯
二审:张旸
终审:漆海亮